全部
  • 《孟子》
  • (18)

「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

此节内容看似偏多,但是若能段落整合,不难看出头尾呼应与中间另段的效果。赏析:头尾呼应在开始一段中,陈相抛弃了陈良的学说而去和农人许行学习;而在最后一段中,陈相因为没有完善的人格,而被许行的作为完全的误导,甚至产生了自己对某些事情的误解,最终只能在孟子严厉的教导下,归正自己的想法。引申1:按照历来,学生应在学校里学习,学习到自己拥有完善人格(是非对错观,判断能力、分析力、综合能力、决策观、人生观等...

  • 47
  • 0
  • 0
  • 0
2020.10.09 22:06

「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上)第三节

此节多处涉及当时国家土地之事,也就是所谓的政治之事,若是直接以古之政治引申今之政治的话,会直接引申到国家方面,有一定的不妥情况。固,此节内容所有引申方面都以“文学界”环境来论。第一段:前半段(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在梁惠王上第八节(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226
  • 0
  • 6
  • 0
2020.03.20 20:51

「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上)第二节

此节是滕文公就父亲的丧礼举办事项对孟子展开的询问。赏析:文公认为父亲逝世是一件很不幸的事,而他不知道,他也是最幸运的存在——有幸得遇孟子提点。引申:其实,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存在,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害怕的,害怕的是什么?害怕的是没有一个能一直提点自己、教育自己、规劝自己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或是人生榜样,如此一来,自己的想法、说法、作为都可能会有所偏颇而没有归正的机会,久而久之,定然会偏离人类...

  • 220
  • 0
  • 0
  • 0
2020.03.20 20:50

「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上)第一节

此节,是滕文公在作为太子的时候向孟子询问做人的道理。说明(太子):按照秦朝之前惯例太子的实权并没有多少,只是确定一个继承身份而已,且不知道此时滕文公属于年幼太子还是年长太子,固个人觉得此时的滕文公应该并没有多少实际的行动能力。赏析:在滕文公还是以太子的身份来询问孟子做人的道理的时候,孟子就已然与滕文公述说性本善的道理,并且在谈话过程中一直牵涉到尧、舜。可以说,该懂的道理或是知识,应该在拥有自身认知...

  • 213
  • 0
  • 0
  • 0
2020.03.20 20:49

「浅析系列」《孟子》(公孙丑下)

第一节:此节出现了如今都耳熟能详的三大俗语: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寡助之至,……;多助之至……。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赏析:因此句是以古之战场作为背景的,所以不管是天时还是地利,亦或是人和,都是对于战争而言的,而如今,已然没有了“战争”的说法。说明:原句中,天时、地利、人和以转递关系作比,衬托出在不同的战争胜败情况下,哪一要素最为重要。然而,不同的环境或是场合中...

  • 693
  • 0
  • 0
  • 0
2019.03.02 20:03

【浅析】《孟子》(公孙丑上)

第一节:全节的内容给我一种很诧异的感觉,管仲在后世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其是与乐毅同等的为诸葛亮所效仿与学习的对象,而在这一节当中却展现出了曾申与孟子对管子与晏子的不屑与轻视。而后,公孙丑与孟子经过一番对话之后,说明了其中的道理:拿文王之旧事与齐国之旧事(管仲治国时期)相比,说明了前者称王的困难(高寿且仁德)与后者称霸的容易(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说明:管仲抓住了齐桓公...

  • 475
  • 0
  • 3
  • 0
2018.10.11 10:15

【浅析】《孟子》(梁惠王下)

第一节:此节内容是在说明(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好处与重要性。前半段:孟子从庄暴处听得齐宣王喜欢音乐,孟子说了第一句:“则齐国其庶几乎”;随后几日,孟子拜见齐宣王,齐宣王告知孟子“只好世俗之乐耳”,孟子说了第二句:“则国其庶几乎”。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说宣王好“世俗之乐”国家就治理的差不多了呢?其一、是为了引出下文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概念;其二、把王与百姓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国家的全体人类都有着共同...

  • 159
  • 2
  • 2
  • 0
2018.04.27 08:52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十一节

第一段:齐宣王的自谦,希望在圣人处能够学习到更多对于自身、国家等有利的事情。引申:就算是作为帝王的齐宣王而言,都会非常谦虚的以“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向圣人孟子虚心求教,作为凡人的我们更需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教与学。第二段:没有固定的产业→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士人没有固定的产业→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百姓→胡作非为→没有不干的坏事→犯罪→处置→坑害固定的产业其实是君王、国家给百姓定制的,不是百姓自己选择的。引...

  • 165
  • 0
  • 1
  • 0
2018.03.24 09:43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十节

前半段:是孟子对于齐宣王的最大愿望的猜测:第一次,所谓的物质上的需求。第二次,才是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欲望需求。所以,在这里,个人觉得孟子的第一次的猜测是在试探齐宣王的愿望所在。因为,是个普通人都能够看出君王所拥有的一切肯定不算是所谓的愿望了(或是说从中来测验齐宣王到底有没有想要天下统一、天下太平的雄心壮志)。引申1:何为欲望:思而不得称为欲,即是说,想要的东西却怎样付出努力都得不到称为欲望。而,想...

  • 160
  • 0
  • 1
  • 0
2018.03.23 21:56

【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上)第九节

前半段:承接了第八节的所谓的“不忍心”,并用“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引出下文。随后,孟子用足以举百钧与不足以举一羽和足以察秋毫之末与不见舆薪作为两个例子来说明故王之不王,不为也(是折枝之类也),非不能也(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引申1:不做那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他人更不会相信。引申2:不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与不能。不为:①、不为无法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②、不为一定没有结果。③、不为则不会产生好...

  • 147
  • 0
  • 1
  • 0
2018.03.23 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