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滕文公上)第一节
2020-03-20 20:49:59
  • 0
  • 0
  • 0
  • 0

此节,是滕文公在作为太子的时候向孟子询问做人的道理。

说明(太子):按照秦朝之前惯例太子的实权并没有多少,只是确定一个继承身份而已,且不知道此时滕文公属于年幼太子还是年长太子,固个人觉得此时的滕文公应该并没有多少实际的行动能力。

赏析:在滕文公还是以太子的身份来询问孟子做人的道理的时候,孟子就已然与滕文公述说性本善的道理,并且在谈话过程中一直牵涉到尧、舜。可以说,该懂的道理或是知识,应该在拥有自身认知能力(行事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能力等)之前就该懂得,若是在处事之后慢慢地去懂得,很有可能会走歪(当然,有些经验教训是在碰到实事之后才能吸取,但有些准则与标尺确是要在处事之前懂得)。

正引:做任何事情之前,固然要有所准备没错。这个准备一方面是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始做这件事,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确立一个正义、善意的目标,做对己身、社会、世界有用的事情,从而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换言之,即是对自己内心的规劝,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即本着性本善的念想从而达成的目标)。

侧引:家教。在孩子拥有真正的自我认知之前,所有的道理与知识几乎都来自于父母的教育,而父母对孩子的家教也正是孩子日后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若是不及时归正或是教育孩子,但当孩子自我成长,必定后患无穷。

当滕文公从楚国回来,再见孟子的时候,滕文公并没有向孟子表达自身的意愿,然则孟子直接向滕文公举了三个人说话的例子,以及用“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之语呼应上文中“世子疑吾言乎?”就是为了告诉滕文公一个道理,所有的真理必须全身心的去信任,且只有一个道理,没有其他道理可循。

引申:真理的存在无需人们去怀疑,只要深信不疑即可,只要在这样的深信不疑之下,按照其所说、所做一样去行动、去言语、去把握就可以展现出自身真正的价值。

引申2:作为华夏民族后代而言的我们是幸运的,经过上千年的洗涤与沉淀,能够真正被流传至今的东西,也定然是吾辈能够放心去学习、模仿、传承的东西,不再需要像其他民族那样依旧在摸索着前进。然而,幸运的同时也是可悲的存在,现如今的人文、社会导向,正导向着所谓的休闲、娱乐、搞笑,完全对自身发展没有营养的东西,恰巧是人们所关注、喜好、热爱的东西,与古之圣贤所追求的道路完全的南辕北辙。人们生活在一片虚幻泡影之中,在这些泡沫破裂之后,人们又饱受着精神创伤所带来的极致痛苦,哪怕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了这样的恶性循环或是恶性轮回,但也无从抽手或是全身而退。况且,追求圣贤之礼与沉醉俗世之物本就是两条完全平行的路,若是要回归正道,并不是脱胎换骨或是涅槃那么简单了,因为世道的沉沦,永远都无法以圣贤之礼作为处世榜样与模范,不管如何发展终究还是会回到人类最普通的欲望之上,慢慢沦落。若是硬要说些什么补救方法,唯一的也只是把自己的休闲时间拿来给自己的精神先做一次全面洗涤,然后再去寻找真正能够提供精神养料的书籍或是刊类,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地更广阔、更优雅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摒弃腐蚀。你当然也可以邀上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给予自己、大家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只要能走出这一步,你就会发现自己在被净化的同时也洗涤着这个世界。

此节,还诞生了一个比较有名的成语:取长补短。因为本就是一个成语,且早已被熟透的认知,在此就不再赏析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