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态」谈“精神科”色变的“公众偏见”
2018-10-15 10:07:28
  • 0
  • 0
  • 0
  • 0

没错,这不是偏见,而是事实——精神科医生需要和病人共享病人的不完整、不健全的精神心理。

一个真正能够为病人解决精神问题的精神科医生,势必需要钻进病人的内心,在有限的工作环境中,修修补补病人的残缺不全的心理状态。暂且不说,怎样的年龄段、认知水平、学历水平等等患者到底有着怎样的心境,就算是一个全能型医生,也没办法面面俱到,毕竟一个人的心志(心智)是很有限的。即使一个医生看惯了烟花巷柳,看惯了世间百态,也无法真正的面对一个陌生病人到底拥有着怎样的“精神成长”过程,而,这个过程,只有一类人知道,这就是病人的家属。

所以,个人认为,出现的所有“精神病人”都是“精神病人的家属”极不负责任地托管给医院的作为,换言之,若是以重语形容,就是给医生与医院添麻烦(添乱)。

古语云:家丑不可外扬。这些病人与家属,直接把家丑扬到了公众集散地。这时,有人会说,你这笔者好生没有同情心,然而呢?所有的精神问题,除了先天造成的影响外,其余都是后天的,在你认识到这个医生之前,你的精神状态难道一直是这个医生所管的么?你的精神状态到底是如何成长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谁都不知道,你的家属都不知道,只有你自己知道,你何必去麻烦或者“分享”给医生呢?医生也是人类,也有自己的情绪与心态。所以,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其实在寻求一种公众知名度,觉得自己的事情越多人知道,自己就越安全,仿佛在什么时候因为精神疾病而灭亡了,还能受到全人类的同情似的。

另言之,也许医生有阅历与经验,你有精神问题与寻求。但是,在寻求之前,理应先找的是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想怎样!),其次找的是家属,得要先寻求他们的帮助,毕竟一起生活了个把年纪了,没有默契也至少有精神上的情感交流,解了你的心结,开了你的心门,还有什么不能解决?最后,才是找精神科医生,从“心”外部,做“内科”手术。

结语:不管在不在社会上,只要人在呼吸,在一日三餐,都随时有可能成为“精神患者”。然而,“精神患者”的出现,不像“肌体患者”一样,有特别的药,给特别的部位,他们,有属于只有自己能给自己开的处方药——健康的生活习惯。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