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了凡四训》(立命之学)(1)
2018-11-29 23:14:57
  • 0
  • 7
  • 3
  • 0

原句:余童年丧父~尓父夙心也。

1、老母命弃举业学医。

赏析1:不管了凡是否真的受命其母,弃举业而学医,在原句中就表达出了“孝顺”二字的意味。

2、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

赏析2:此句接连上句,在古时,很多有志之士都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大展宏图,了凡也不例外,可是其母已然把弃文从医的利处向了凡展现(前提是因为了凡童年丧父)。换言之,举业作为理想的指代,而学医作为世俗(安身立命)的指代,两者合二为一,即先媚世俗,后谈理想的意味。

3、尓父夙心也。

赏析3:即,传承父亲之遗志,在大孝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传承父母之遗志的意味。

总:即,孝顺、和谐、继承。

不过……

(对于史实而言,了凡个人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可以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大贤之人,对于其母亲要求他弃文从医的事情,理应并不困难,但却似乎透露出一丝因为家父早亡的无奈之感)

引申1:

孝顺(正引):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之命即是天命,因为后辈的存在完完全全依靠父母的存在而存在,听从父母之命也是顺从天意的表现,即,百善孝为先(天地之德为至高无上之善)。

孝顺(侧引):孩子对于父母而言,是他们血脉延续的象征,他们没有理由去害他们的骨肉,虽说有的时候会强加自己对于孩子们的意愿与希望,让孩子们有所反感,但,这些意愿与希冀若是父母完全出以对孩子日后的成长与发展而考虑的话,孩子们也必须要顺从而听命,做到父母所给予的一切。

孝顺(反引):现如今,孝顺看似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教育问题,但也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父母定然先孩子们一步离去,从年期来论,孩子不可能一辈子孝顺父母(除了身后之事),换言之,孝顺应有其自身的时间范围——当孩子的认知水平与人性立场到达一定的饱和阶段或是能够清晰的辨认出是非、对错、黑白后,父母也就并没有什么太多的东西能让孩子们去听命的了,之后的路都是孩子们自己的路了,父母所能够给予的也可能只剩下相互陪伴与呵护了。

引申2:

先媚世俗,后谈理想(正引):幸运的人都会在真正走上社会之前有一段自我理想的实现时期,这是父母给予孩子们的一种恩惠(有些家庭并不会),而在某段时期结束或是遇上变故之后(譬如:家境的现状已经无法撑起日常的生活等),孩子们必须正面面对社会的种种困境与挑战。换言之,理想实现时期,是父母对于刚刚结束一定的教育的孩子们的一种保护。

先媚世俗,后谈理想(侧引):世俗的历练也许对于自身理想的确定有着一定的归正作用,可以让自己摆正在社会上的心态与立足之地。然而,较多的理想是经不起世俗的考验的,在纷繁的世俗面前,所有的东西都弱不禁风,在被世俗席卷过后,若还能留下些什么的人,这类人当真可以算是人上人了。

先媚世俗,后谈理想(反引):这八个字的存在从反面来看,即世俗与理想是相违的存在,否则怎么会有先后的顺序呢?若是世俗导向与理想导向相同,大可大展宏图,何来的先后?换言之,媚世俗,谈理想最终的结果几乎都是堕入凡尘,理想泯灭。

引申3:

继承父辈的遗志(正引):古时,血脉继承的实质包括一切意义上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血脉的优良与纯粹。也正只有在后辈们继承父辈们一切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同时,才能让这些拥有传承意义的“文化”烙印在整个民族的血液当中,通过每一代的生命继承,流传至今。

继承父辈的遗志(侧引):继承父辈的遗志,有一个特定的要求,即是父辈的遗志内容是符合整个人类进程的本质的,否则都会成为糟粕而被时代遗弃。

继承父辈的遗志(反引):现如今,继承二字与遗志(或是意志)二字都已经没有了它们最真实的含义。后辈们根本无法知道父辈们真正所想要他们传承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而父辈们大多也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属于民族的东西能够让子辈们继承,从而对于整个家庭来说,已然没有了继承古之先贤的德行的觉悟了。然而,因为时代的不同,所接触的东西不尽相同,才会导致如此的结局,但是,若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效仿古之先贤去成长、去生活、去教育、去……理应不难。

总:太多太多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在幼年、青少年时期所养成的习惯从而展现出来的水准。当一个人的认知、立场或是判断力已经完全饱和的时候,是很难被周遭的一切动摇的,若是行进的路是正确的,那还则罢了,若是错误的话,恐怕面临的结局,并不那么近乎人意。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